從萬橋飛架看中國奮斗,在貴州高高的山崗上
2018-10-23 10:54:07 來源:新華社 作者:系統管理員 瀏覽:3257次
一列動車組測試列車駛過夜郎河特大橋(1 月 11 日無人機拍攝)。該橋位于貴州省桐梓縣境內,主橋設計采用 " 提籃式 " 鋼管骨架拱橋,最大跨度 370 米。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貴州。
作為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 2 萬余座橋梁,創造了數十個 " 世界第一 "。
世界高橋前 100 名中,46 座在貴州。改革開放 40 年來,數代建設者鑄就 " 橋梁精神 ",打造了數量多、類型全、技術復雜、難度極大的 " 橋梁博物館 "。
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貴州省福泉市和善橋(8 月 21 日無人機拍攝)。僅福泉市,修建于明清時期保存至今的石橋就有 130 座。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奇跡的背后,是中國人民奮斗精神的寫照。
打造世界級 " 橋梁博物館 "
? ? ? ? ? 古往今來,連通西南地區的難點在貴州,關鍵也在貴州。宋人趙希邁在《到貴州》的詩中寫道:" 涉歷長亭復短亭,兼旬方抵貴州城。"
為了打開交通,貴州認定一個理:建橋。
位于貴州省福泉市,修建于明代的葛鏡橋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 " 西南橋梁之冠 "(8 月 21 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 ? ? ?僅福泉市,修建于明清時期保存至今的石橋就有 130 座。單孔、多孔、不規則孔、絕壁起拱 …… 這里可謂 " 古代造橋技藝的集大成者 "??箲饡r期,在此辦學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對這些古橋贊嘆不已,并將當地明代修建的葛鏡橋譽為 " 西南橋梁之冠 "。
無人機拍攝的大小井特大橋(9 月 12 日攝)。目前,橫跨在貴州省羅甸縣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橋正在建設中。該橋全長 1.5 公里,主跨 450 米。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時過境遷,京滇古驛道上的石橋已失去時代功能,但在貴州通往云南的路上,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建的世界級大橋。它們橫空出世,驚艷世人。
日前,位于貴州、云南交界處,杭瑞高速公路上的 " 北盤江第一橋 " 以其橋面至江面 565.4 米垂直高度,被吉尼斯官方認證為 " 世界最高橋 "。
位于貴州、云南交界處杭瑞高速上的北盤江大橋(8 月 10 日無人機拍攝)。其橋面至江面 565.4 米的垂直高度,被吉尼斯官方認證為 " 世界最高橋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跟隨大橋養護人員劉守松走在橋面下方的檢修通道,從 500 多米高空俯瞰川流不息的北盤江猶如一條溪流。" 峽谷橫向風吹來,那感覺才刺激。" 劉守松說,日常巡查中,伸縮縫中有無銹蝕都不放過。大橋建設用了 3 萬多噸鋼材,每一根鋼構上都有二維碼,通過 " 健康橋梁檢測系統 ",一掃碼即知道有無異常。
" 北盤江第一橋 " 是世界特大跨徑鋼桁梁斜拉橋的典范。據貴州公路工程集團第三分公司副總經理廖萬輝介紹,僅從大的施工工藝上講,大橋就有鋼桁梁整節段梁底軌道 " 縱移橫拼 " 等 5 大成果創新。為了解決峽谷拼裝難題,建設單位專門在橋頭建起了新工藝試驗場," 做 1 比 1 大小的實體拼接試驗,不同方案的圖紙堆了 2 米多高 "。
北盤江是貴州橋梁建設的一個縮影,這里還集中了幾十座世界級的公路、鐵路特大橋。" 貴州峽谷溝壑縱橫、切割極深,稍不留意就修成了世界級大橋。" 廖萬輝說,不是為了世界第一而修建," 要從那里過,就要修高橋 "。
蘭海高速貴遵復線擴容工程楠木渡烏江特大橋(10 月 6 日無人機拍攝)。該橋為雙塔雙索面預應力砼斜拉橋,主橋長 620 米,主梁寬達 37.6 米。新華社發(楊文斌 攝)
都說貴州 " 地無三里平 ",但從海拔 500 多米的赤水河谷,到海拔 2000 多米的烏蒙高原,一路高速公路行車不會感到明顯高度起伏。這是因為一座座架設在高山峽谷間的大橋,讓貴州成為暢通的 " 高速平原 "。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潘海說,目前貴州公路橋梁有 2.1 萬座,梁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等所有橋梁類型都有并屢創世界紀錄,是名副其實的 " 橋梁博物館 "。
東渡 " 取經 " 和一粒砂
一列從貴陽北到重慶西的動車行駛在貴州省遵義市境內的烏江大橋上(1 月 25 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1988 年,連接日本本州與四國的跨海大橋瀨戶大橋建成通車。這座施工耗時近 10 年,總長達 37 公里的公路鐵路兩用橋,是當時世界橋梁史上的空前杰作。
建成那天,橋梁開放參觀。人們涌上大橋,歡呼、歌唱。
在人群中,來自中國貴州的小伙子周平以專業眼光,認真地觀察大橋的每個細節。同濟大學橋梁專業畢業剛兩年,他被公派到日本學習橋梁設計、施工和管理。
在這座橋上,他參觀了一天。他說,一座橋上匯集了多種橋型,很多施工工藝世界首創,但那時的中國,跨百米的大橋都很少。
那年周平 22 歲,意氣風發,帶著 " 修世界級大橋 " 的夢想回到貴州。
17 年后的 2005 年,周平接到了設計修建貴州安順市境內壩陵河特大橋的任務。這是鋼桁梁懸索橋,主跨達到 1088 米,而此前貴州修過的橋最大跨度僅 388 米。" 增加這么多,難度太大了。" 周平說,當時一下就想到,再去日本取經。
事與愿違。周平一行到日本,只帶回了幾篇公開發表的論文和在當地一些博物館找到的零星照片。一切全得自己干。經過 4 年 8 個月的施工,建設者創造了多個中國甚至世界第一。峽谷間運輸困難,建設者世界首創飛艇牽引先導索;國內首次在超千米懸索橋上使用全回轉全液壓橋面吊機架設鋼桁加勁梁;國內橋梁首次采用大體積砼施工工藝 …… 一個個專業詞語,催生了當時主跨 " 國內第一、世界第六 " 的特大橋。" 無先例可循,只有摸著石頭過河。" 這是一路采訪中,貴州橋梁建設者對記者說得最多的話。2013 年,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參與修建貴陽至甕安高速公路,其中包括控制性工程清水河大橋。這座橋主跨 1130 米,是世界上最大單跨板桁結合加勁梁懸索橋。
貴陽至甕安高速公路上的清水河大橋(8 月 27 日無人機拍攝)。該橋主跨 1130 米,是世界上最大單跨板桁結合加勁梁懸索橋。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項目總經理張勝利在國內其他地方修過多座橋梁,但來到清水河,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竟然是沒有建筑用的砂。
貴州河流密布,但多數為高山峽谷河流,可用的建筑砂極少。除了從重慶、湖南甚至馬來西亞等地購買,只有在本地開采石灰巖,加工研磨成機制砂。
清水河大橋開工前 2 個月,施工單位的工程師、實驗室主任沒干別的,專注向貴州同行學習如何采石制砂。" 砂的粗基調和細基調如何區分;與水泥的配比如何科學;怎樣將機制砂混凝土打上幾百米高的橋面,這都需要摸索和試驗。" 張勝利說。
在貴州修橋有多難,一砂即知一世界。
為了這一粒砂,貴州幾代建設者摸索前行,不僅在全國首創了成熟的機制砂工藝,還將貴州 " 土辦法 " 推動形成了全國行業標準,為世界高山峽谷地區的工程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經驗。
" 萬橋飛架 " 的嬗變
在貴州平塘縣至羅甸縣高速公路施工現場,建設者正抓緊修建平塘特大橋(9 月 25 日無人機拍攝)。這座大橋因其中一個 328 米高的橋塔,成為混凝土結構塔高 " 世界第一 "。目前,橋塔已突破 300 米,預計 11 月即可完成封頂。新華社發(楊文斌 攝)
在貴州平塘縣至羅甸縣高速公路施工現場,建設者正抓緊修建平塘特大橋。這座大橋因其中一個 328 米高的橋塔,成為混凝土結構塔高 " 世界第一 "。
目前,橋塔已突破 300 米,預計 11 月即可完成封頂。沖刺階段,35 歲的貴州橋梁建設集團工程師劉豪胸有成竹。" 設計完備、預案充分,又一座世界級大橋建成指日可待。" 他說。
" 我是看著貴州的橋一點點‘長高’的。以前 40 米的高橋都很少見,現在動輒上百米。" 劉豪是家里的第三代橋梁人,他的爺爺、父親都是貴州橋梁建設者。劉豪從小就經常跟隨父親來到工地。在他眼里,貴州橋梁幾十年來經歷多重變化。
拼版照片:上圖為貴州橋梁建設集團工程師劉豪在對平塘特大橋鋼錨梁的拉索孔孔徑進行檢測(9 月 25 日攝);下圖為劉豪的父親劉正華在橋梁施工現場的留影(資料照片)。劉豪是家中第三代橋梁人,他的爺爺、父親都是貴州橋梁建設者。新華社發(楊文斌 攝)
橋型逐漸豐富:小時候看到的橋,幾乎都是拱橋,而現在所有的橋型在貴州都能找到;建設周期縮短:爺爺、父親進山修橋,五六年都很少回家,現在平塘特大橋這樣的世界級大橋,三年就能建成;工藝日趨先進成熟:以前修橋工藝只能一步步摸索,現在僅自己所在企業就積累了十幾種橋型的標準工藝圖," 哪個部位上什么手段都一目了然 ",滿足了常見橋梁的設計施工需求。
人流、物流、資金流,隨著橋梁建設而聚攏貴州。貴州的橋梁多為交通控制性工程,20 多個省級通道,因為橋梁而彼此相連,交通時間大幅縮短。僅以旅游業為例,今年上半年,貴州旅游業保持井噴式增長態勢,旅游總人數 4.71 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 34.1%。
" 萬橋飛架 " 動力何在?" 窮省要辦大交通。" 潘海說,將交通作為經濟發展全局的保障,貴州高起點建設高速公路網,頂層戰略設計為交通大發展提供持續動力。2015 年,貴州實現縣縣通高速,其中 1.1 萬座橋梁,成為連接高速公路的一顆顆 " 珍珠 "。
" 萬橋飛架 " 潛力何在?百余項國家級和省級技術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難題,貴州已形成山區復雜條件下,覆蓋所有現代橋型的設計施工技術。同時,一大批橋梁建設人才在實踐中成長積累。受益于技術、人才,貴州橋梁建設有了巨大潛力。
"?萬橋飛架 " 活力何在?受訪者普遍認為,改革開放 40 年來,貴州形成了 " 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勇攀高峰、不懈奮斗 " 的 " 橋梁精神 ",促使橋梁建設不斷刷新紀錄,也使得經濟建設活力十足。時間回到 2009 年 12 月 23 日,壩陵河大橋落成,周平見到了一幕熟悉的場景。周邊村寨的數千名群眾自發涌上了大橋,載歌載舞迎來即將改變他們生活的大橋
" 想起了 1988 年日本瀨戶大橋建成時,群眾歡呼慶祝的場景。對橋的渴望,全世界人民都一樣。" 周平說,世界橋梁建設,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看歐美,80、90 年代看日本,21 世紀要看中國了。
又是萬山紅遍時。
在貴州高高的山崗上,萬橋飛架,秋色正好。
來源:新華社
編輯:吳志維
編審: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