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君子之道有感
2021-03-01 02:46:45 來源: 作者:系統管理員 瀏覽:1230次
余秋雨,1946年8月生,浙江余姚人,我國著名美學家、作家、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著名的散文集、回憶錄還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君子之道》是余秋雨所著隨筆類書籍,站在中國文化與中國人格的角度來闡述“君子之道”。 文化人類學認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余秋雨進而認為,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于歐洲,武士道之于日本。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就不會淪喪。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君子之道的輪廓,縷析儒、道兩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項要點和四大難題,同時探討君子如何處理與世間、名譽、偽君子、自由的關系;第二部分闡述了作者余秋雨面對人生問題從佛學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個“無”,精進于三個“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難題;第三部分為當代中國愿意做君子的年輕人,提供更充分的國際視角,在故事中介紹國外思想家和藝術家的人生價值和終極關懷,互為觀照,互相滋養;第四部分匯集了作者的幾十篇短文,著眼于君子人格的構建,呼應全書主旨。
本書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地分析講述了君子之道的精髓所在。從童年的小人書攤到李清照,從偽君子到造謠者,從“詐捐門”到與輿論的恩怨情仇,余秋雨闡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輪廓,尋找其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于歐洲,武士道之于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個中國人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甘博揚)
?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質”,指的是質樸的品質,“文”,指的是文化的修養。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倘若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又酸又呆,忘了做人的根本。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質”,指的是人類樸素的本質,“文”,指的是文化的累積。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倘若文化發達得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就會顯出虛浮虛偽。
生命對每一個人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仁”。當然我們也不能看輕生命,在兩難的時候,要盡自己所能地想辦法,既要能保全仁義,也要能保全生命。儒家是熱愛生命的,提倡心胸要開闊,意志要堅定,不能因一時遭受挫折就放棄生命。在生命與仁義不可兼得時,儒家提倡要“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也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